admin

分類
家長園地

愛在家內暖

撰文:教育專家張作芳校長

不知道大家曾否聽過某電視劇集的主題曲 「擁抱愛」?本人很喜歡其中的數句歌詞,寥寥數字就帶出了「家」的特性:家是一個『遮風擋雨』的地方,如你的『後盾』,在你「困倦」時,家的大門總會為你打開。當中提到的「愛」,便是那份由你出生那一刻便已注定,血濃於水的親情。的而且確,有甚麼比親情來得更重要呢?當你失意的時候,家人會為你分憂,願意聆聽你的傾訴,陪伴你一同渡過難關;當你生病的時候,家人願意無條件地照顧你;在你學業或事業有成時,他們會打從心底裡高興,為你的成就感到驕傲。這種「愛」並不是金錢能換到的。

我校今年以「家庭」為主題,期望能使家長及同學明白親情的可貴。可惜,這份愛或許來得太易,自出世便擁有,因此有些人未懂得珍惜。有時候,從報章可見,一些青少年寧可在街上流連,也不願意回家;一些家庭終日爭吵,家彷彿變成了一個戰場;一些人甚至會為了瑣事而與家人動武,導致血案發生。以上列舉的只是冰山一角的例子,有時我會想,好好的一個家變成這樣,實在令人惋惜。

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

「請問」代表對家人的尊重,對人有禮貌的表現。或許有人認為,既然是一家人,說話不用太客氣,應有話直說即可。事實上,「請問」不只叫我們說話客氣,而是提醒我們,說話內容要顧及家人的感受。有時候,人往往會為一些瑣事而鬧得面紅耳赤,認為凡事應據理力爭,就算對家人也應如此。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?正如廣告所說:「贏了場交,輸了個家。」即使親如家人,還是慎言一點較好。

如何才能建立和諧的家庭呢?教宗方濟各在談論家庭時曾提出「家庭生活三語」,即在家中應多說的三句話,分別是「謝謝」、「請問」及「對不起」。「謝謝」代表對家人感恩。很多時候,子女自小便被父母照顧,覺得一切理所當然。試想想,父母是否必須要為你準備早、午、晚三餐呢?是誰為你清洗衣服鞋襪,讓你有一個衛生條件較佳的生活環境呢?當你生病的時候,是誰衣不解帶地照顧你,晚上也起牀餵喂你吃藥呢?同學們,在父母照顧你的同時,不妨多說聲「謝謝」,有空時也可幫忙父母做家務,分擔他們的工作。事實上,當子女為父母完成家務後,父母也可向他們說句「謝謝」。現今社會,長輩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已不合時宜。要知道,各人在建立和諧的家庭上也有責任,不要認為某些工作必然是某家庭成員的責任。得到別人的幫助,就算是家人,也可說句「謝謝」。

至於「對不起」,則代表求家人原諒。做錯了事,當然要有承擔的勇氣,向曾傷害的人說句「對不起」,是理所當然之事。同時,「對不起」也代表了與家人修補關係的契機。有時候,對錯是很難用三言兩語判斷的。又或者,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,只是大家的價值觀不同而已,偏偏很多時候,爭執就是由此而起。假如大家各不相讓,關係便會鬧得很僵。正所謂「退一步,海闊天空」,放下身段不代表要你屈服,也不是要你向事情妥協,反而是製造一個新的機遇,把問題以更好的方式解決。

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「家庭」的概念。天主說:「人單獨不好,我要給他造一個與他相稱的助手。」(創世紀 2:18),天主安排我們在不同的團體中成長,而成長的第一個團體就是我們的家;至於孔子非常重視孝悌,認為它是做人、做學問的根本。各位,就讓我們從今天開始,多實踐「家庭生活三語」,共建和諧美好的家。

分類
家長園地

學習以智慧解決問題

撰文:八爪魚家長趙公梃先生

媽:「如果媽咪被 Gruffalo(卡通片裏面的怪獸)捉咗入森林,點算好?」

熙熙:「我會煮飯請 Gruffalo 食,因為 Gruffalo 吃飽飯就不會吃媽咪啦﹗而且媽咪說要吃了飯可以食餸!」

以上是太太跟熙熙的對話。我甚為欣賞熙熙的創意,但最開心還是他嘗試以智慧去解決問題,而不是馬上想到要以暴力直接消除阻礙,例如去打低,甚或打「死」Gruffalo 再拯救媽咪。或者去找警察拘捕 Gruffalo,之後拯救媽咪等直接的方法。

Gruffalo 捉走媽咪是因為肚餓,有何不妥?解決辦法是否一定要把牠消滅呢?讓Gruffalo 吃飽,牠自然會放走媽咪了﹗互相包容大家的生活模式,不一定每事都要你死我活。我要求孩子有自己的立場,但同時要學會包容別人,包括別人的言行,甚至錯處,倘若不認同別人的所作所為,那就以自身的言行或論點去把對方說服吧。以智慧去解決問題,總比動輒以各種暴力處理為佳,雙贏的辦法總是有的,只是在於各方有否盡力去尋找方法。

聚焦利益不以立場為先

筆者曾讀過一本有關談判技巧的名著,名為《Getting to Yes:Negotiating Agreement without Giving In》,此書介紹 5 點「原則性談判」(Principled Negotiation) 技巧,非常有用。其中一項是「聚焦於共同利益,而非立場」(Focus on interests, not positions)。在今天社會上各種對立裡,若各方能以大眾利益為先,各自立場為後,不再因你是左所以不能右,因為立場不同就要互相對抗,非要一方勝利為止,你的立場或支持你的一方縱是勝出,社會代價又是多少呢?大眾利益是否因為你的立場勝出而有所增加?

分類
家長園地

應該感恩別人肯「出口相助」

撰文:張傑醫生

這個年代,父母對孩子的保護,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原因可能是子女的數目下降,以及大家的生活質素改善,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看管,不但時間多了,照顧的範圍也廣泛得多。在這種保護(可能是過度)下,往往會讓孩子很自我,並且漠視其他人的重要性。在父母的角度,自己一定有所偏心,面對自己孩子的寬容度較高。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,父母自己會為孩子提出藉口解釋。這種人之常情的做法,卻有機會讓孩子變得放肆。所以,在左右做人難的境況下,若果有人肯「出口幫教」的話,父母都應該感激。其中以下是「重要人物」。

  1. 老師

老師是面對孩子最長時間的其中一個人。我們寧願老師在平日與孩子相處時,直接指出孩子的對和錯。這種直接的訊息可以好好讓孩子「入腦」。有時候,面對負面的批評,孩子當然會不開心,但是卻可以令孩子知道大家底線是甚麼。故此,父母應該感激老師嚴格的教導,最好不要隨便投訴老師的苦心。

  1. 長輩

許多長輩對自己的子女可能是很嚴厲,但對於隔了一代的小孩子,一般都會變得很寬鬆,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更甚。不過,長輩的地位和做人經驗其實比任何人還好。所以,他們「讚一句」比其他人的勸告更為有效。問題是,他們是否願意做壞人的角色。如果肯,父母應該感激他們的協助。

3. 醫護人員

    醫護人員一向是被人較為尊重。但同時,孩子卻對醫療的程序較反感。所以,在診症和治療時,孩子的反應往往是一個好的教導機會。如果醫護人員(包括醫生和護士)肯在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作出指導,孩子必定會較為明白。雖然不一定馬上改正,但是在這人生學習過程中,必定有所幫助。

    4. 路人甲

      有時一些沒有直接關係的旁人,在孩子行為不恰當時,若果能夠馬上指出,能夠達到當頭棒喝之效。對於在場的父母親,可能會有點尷尬,但是想真一點,這對孩子的行為是有好處的。

      在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,在適當時候是有好好的教導,尤其是行為上有偏差時。所以,若果父母不願意做「醜人」時,若有其他人肯出聲糾正,我們是應該感恩和感激。

      分類
      家長園地

      久咳?支氣管發炎?還是哮喘?

      撰文:鄭萃雯

      小朋友咳不停,咳嗽情況往往持續整整一個月,尤其到半夜三更最嚴重,咳醒、咳至失眠,再倦極睡著,對小朋友、大人,都是折磨!到底為何久咳不止? 氣管敏感還是發炎? 請教醫生,原來這也屬於哮喘!

      孩子年紀小,氣管自然會比較幼、比較窄,就算只是普通傷風感冒,亦較容易有鼻塞、鼻鼾,甚至氣促的情況。不過和支氣管炎不同的,普通傷風感冒大約一星期內會康復,但支氣管炎的咳嗽持續時間可以長達二十多日,所以由發病起持續咳嗽一個月,絕對不足為奇。

      這又引申另一個問題:為何會有支氣管炎?醫生說,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是孩子感染呼吸道合胞體病毒(RSV)。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病毒,經飛沫及空氣傳播。它會令氣管收縮、發炎,並產生痰涎,痰涎積聚又令氣道進一步狹窄,刺激患者咳嗽,造成惡性循環。醫生指,這些情況可能會處方氣管擴張藥,讓小朋友病徵減退,靠自身的免疫力擊退病毒,不過小朋友一旦試過感染RSV,氣管某程度上亦受過破壞,日後演變成哮喘的機會亦增加。經醫生這樣一說,我的大兒子過往的確因感染RSV入院,而之後每次感冒咳嗽,所需的康復時間均比小兒子長啊!

      「那麼你的大兒子應該是有哮喘了。」醫生這一句結論,絕對是我最不想聽到的。哮喘,最壞的可致死亡啊!等一等,這是最壞情況。醫生補充,哮喘其實分為四級。

      第一級 偶發性哮喘

      通常因為感染呼吸道病毒,例如RSV或過濾性病毒引起,一年中偶發幾次,其餘時間正常。所以只要在氣管收縮、氣促時候使用氣管舒張劑紓緩不適,無甚副作用,亦毋須長期用藥。

      不過如果無適當紓緩氣管收縮問題,氣管會越來越容易收窄,哮喘有可能升級。

      第二級 輕微持續性哮喘

      患者大約一個月會發病一至兩次,氣管舒張劑不足以處理,需要以吸入式類固醇「治本」,控制發炎情況。吸入式類固醇有分不同的度數,醫生會按情況,處方不用劑量,有需要時使用。

      第三級 中度持續性哮喘

      患者平均每星期哮喘發作一次,每日需要使用氣管舒張劑。

      分類
      家長園地

      子女吃剩飯 爸爸包底代價高

      撰文:八爪魚家長梁永樂

      殿堂級親子KOL麥太(即麥兜阿媽)有云:「從前有個小朋友講大話,第二日,佢死咗⋯⋯」教導小朋友甚麼叫做後果和代價,家長責無旁貸。於是,昨天我和言妹在飯桌旁展開以下對話:

      言:食飯食剩一半,唔該爸爸包底。

      爸:咩態度,次次要我包底,你知唔知道我付出的代價好大?

      言:乜嘢系代價?

      爸:代價即系後果(亂咁答),食得多的代價,就系會肥。

      言:但系你本身都好肥。(秒殺)

      爸:你食剩飯都有代價,我會收起你啲糖,睇你仲敢唔敢食剩。(老羞成怒)

      言:嗚⋯⋯我食糖唔肥,你唔食糖都好肥。

      爸:我肥都系因為成日要同你地包底。(越答越傷心)

      食剩飯要收糖,否則包底王爸爸只會愈來愈肥。自大仔希哥出世以來,我的體重上升了三成有多,因此必須立即制止小朋友隨意食剩飯,否則肥爸將要為此付出沉「重」代價。

      事實上,我們每天丟棄的垃圾,也令香港的環境付出代價,這裡說的不是亂拋垃圾罰款千五之類的後果,而是在過去三十年間,香港的人口增長不過三成,但是都市固體廢物總量卻增加了接近84%,遠遠跑贏大市。那就是因為,大家都認為丟垃圾無代價,但其實處理廢物的過程中,除了佔用寶貴的土地(相信香港人對此最感「肉赤」),亦耗用了不少人力物力⋯⋯這些「成本」,香港人過去沒有想過要承擔,但多個亞洲城市包括首爾和臺北,都已經實施固體廢物收費多年並取得成效,為甚麼香港市民不可以共同承擔呢?

      囉囉唆唆的跟言妹說了一大輪⋯⋯「爸爸,你平日咁多廢話,我可唔可以向你收費,幫你減廢,一齊共同承擔?」

      分類
      家長園地

      勿因升小 殘害孩子心理

      撰文:八爪魚家長梁永樂先生

      小一自行分配學位報名已告截止,家長「買定離手」只好聽天由命,現時至放榜期間的一段日子,於政府派位制度下唯一可做就是「呆等」。仍有小部分直資和私立學校接受報名,不甘心準備參與統一派位大抽獎的家長,可盡力一試直資和私立學校,而且坊間有不少網頁都有關於自資和私立的報名截止時間的列表。至於已報讀直資和私立學校的學生家長,尤其是大包圍的家長,現時全力籌劃密集式面試之餘,筆者亦不得不提醒家長要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為最優先考慮。

      密集式面試殘害孩子心理

      人類總是愛重複犯錯,每年 9 至 10 月面試高峰期剛過去,社會上都有不少有心人和關懷孩子心理健康的機構提醒,勿讓密集式面試殘害孩子的心理。以筆者記憶所及,最驚嚇的報紙標題是「難抵密集式升小一面試 5 歲女童抑鬱想跳樓」。小小5、6 歲人兒,仍不知道小學生活是怎樣的一回事,學校優劣是否名校,全因為家長的形容「這間是名校,但入了另一間就『大鑊』」等等,令孩子不明所以,於是產生沉重壓力。曾有精神科醫生或團體調查,不少孩子因此出現抑鬱及焦慮症病徵,兼有尋死念頭,需即時接受治療。

      鬱悶在心有口難言

      猶記得當日做記者的年代,筆者訪問資深校長、精神科醫生,部分孩子性格比較內向和慢熱,在最忙時,可能一天走幾場面試,與大批陌生校長和老師恭恭敬敬地玩遊戲,扮用心對答,事後家長又反覆追問「遊戲、對答」的內容,甚至無端端被罵或指導回答內容,一時間難免無法承受。

      筆者自己成為家長後,更加緊記著該精神科醫生所言,家長不單要留意孩子的生活習慣轉變,例如忽然對平日愛好失去興趣,看電視、讀書和玩具,全部放在一邊等等不正常改變,更重要是家長應留意自己的改變,家長有否因為替孩子準備履歷表和緊張面試,而在家變身成為「Hulk」 般長期憤怒狀態,或者與孩子講故事、玩耍和放假戶外活動等等親子活動全部暫停。試問家長變升小一怪獸,孩子怎可能獨善其身呢?

      家長尤其請緊記,孩子只有5 至6歲,仍未懂得表達心中的鬱悶及壓力,甚至不捨得向父母發脾氣,鬱在心裡口難開。即使不至於心理病,萬一親子關係破裂,也再難修復。親子之間的信任就像紙張,當你把它弄皺後,你永遠都不能再把它回復原狀。

      本篇比較苦口婆心,筆者不知道顧及孩子升小的心理變化算不算是選校策略或貼士,只知道家長總會緊張孩子的前途,但請記得當孩子出生時,經常掛在口邊對孩子的期許是:「健康快樂成長,做個有用的人就足夠了」,但當小一前途問題的考慮來臨,你有忘記初衷嗎?